专注农业物联网领域,致立于传统农业的数字化转型!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自主知识产权(专利+软著)、 ISO9001、ISO14001、ISO45001认证
|  当前位置:
手触云端“解锁”智慧农田
来源:长春日报 | 作者:佚名 | 发布时间: 2021-09-06 | 233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


能否想象,有一天田地里按时按天的农活儿现在只需几分钟几秒钟?餐桌上的米饭都是电脑遥控种出来的?6日,在长春农博园3号智慧农业展厅里,盐碱地改良的智能灌溉、联动5G的农业数字平台、数字模型化的种植技术……这些数字化和智慧化的应用正注入现代农业,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型养料,让土地肥沃可持续的同时,更让农民知天懂地,解决“卡脖子”的农业难题,像专家一样完成种植,把乡村振兴下的数字农业落到农田。


数字信息为农业“悬丝诊脉”

“今年有没有虫害?地里是旱是涝?旱有多旱,涝有多涝?”这些农民关心的事,在精农云智慧农业云平台系统里,只需要指尖轻点,在几秒钟内就能知道。“这是平台最新的多光谱技术,农民可以足不出户获得作物病虫害预测,完成土地测产,面积测量精度误差达到厘米级别。”展区负责人葛艳俊介绍,这套系统连接长光卫星,通过操控无人机绕农作物飞行一周后,就能将获取的数据导入软件,收到“处方图”。

打开平台病虫害库选项,图中大安市海坨乡的作物长势情况清晰明辨,是黑土还是盐碱、是水稻还是玉米、是虫害还是叶面病……不健康的作物都用坐标准确标注,同时给出了如何治疗的精准处方。

“光谱被通俗地理解为色彩,处于不同状态的农作物具有不同的光谱信息。一直以来,农民种地都是凭经验查看作物颜色来判断长势,要花上几小时甚至几天。光谱相机只花费几秒钟拍照,就可以通过农作物的光谱,快速、精准判断其长势、受病虫害等情况。”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张军强说。

“物联网+”模式解人工难题

“盐碱地不改良,轻一点是水稻减产,严重的话在春耕时烧苗,一年就没有收成了。”农安县黄鱼圈农民潘太刚说。与潘太刚一样,治理盐碱地一直是很多农民种地的难题,而换水更是改良盐碱地的“死扣”。在展区里,一款曾将近8万亩盐碱地成功“解扣”的智能灌溉设施再次展出,它可取代人力,实现千里控水。

“过去常见的盐碱地改良排水使用的是水泥或硬塑料管道,每次水位高低需要亲自到现场测量,再计算开多大、多久阀门,而且每个阀门每次排水、换水都需要40人左右,转动30圈左右阀门才移动1厘米。”蓝鲸云智能灌溉公司负责人刘景泉告诉记者,现在管道升级使用了不容易老化的玻璃纤维,通过物联网设备就能获取水位高低信息,超过预设水位系统会自动开阀门换水,可以精确到毫米,在时间和人力上可提效几十倍。

同样,无论是榆树市北沟村郭老舅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智能温室,还是农安县陈家店村的无人农场,“物联网+”的模式已经深入人心、进入田地,也呼应了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(2018-2022)》中提出的:大力发展数字农业,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“互联网+”现代农业行动,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。